黑河流域生态调水重大问题思考
来源:黑河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3
编者按: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流域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水事矛盾突出。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水资源供需失衡,进入下游水量急剧减少,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为缓解和改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国家决策实施水量统一调度。自2000年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流域管理机构与流域各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黑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来用水规律复杂,为全面提升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科学性,构建科技、工程、法律等水资源管理综合保障体系,黑河流域管理局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水资源费专题项目,针对流域来水和用水规律、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关键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引发更多的科技人员投入到黑河治理与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工作中,在黑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20 a之际,本刊约请黑河流域管理局组织撰写了黑河流域生态调水重大问题思考、黑河源区径流与降水特征、下游河段蒸发渗漏损失计算、额济纳绿洲地下水埋深变化和植被变化特征分析、额济纳绿洲冬春季来水及配置、尾闾东居延海水质分析及东居延海湿地系统健康评估、流域管理条例立法框架设想等若干篇专题文章,在此集中发表,以飨读者。
董国涛(1982—),男,山东青州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遥感方面的研究工作
E-
黑河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内陆河之一,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由于水资源总量不足,因此黑河流域中下游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20世纪60—90年代,随着中游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绿洲的大规模开发,加之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入下游的水量逐渐减少,下游额济纳三角洲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矿化度明显升高、天然林草覆盖率大幅度降低,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迅速蔓延,为我国沙尘暴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防科研,以及稳固边疆均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黑河水资源供需严重失衡、生态系统急剧恶化的状况,国家在世纪之交决策开始实施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和流域治理。通过生态水量统一调度和流域治理,进入黑河下游的水量逐步增加,中下游用水不平衡问题初步解决,有效缓解了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初步得到了合理配置,促进了中游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探索和实践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途径,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笔者系统总结了近期生态调水工作进展和成效,明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黑河生态水量调度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关键技术,以期全面推进新时期黑河流域生态水量调度工作的发展。
1 近期主要工作进展与成效
1.1 水资源管理与调度
国内学者在黑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常炳炎[1]论述了黑河实施水量调度的技术路线,以及有关技术措施和行政措施;乔西现等[2]针对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并完善水量调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补偿机制的对策措施;王道席等[3]通过对黑河中游农作物用水规律、下游植被生态需水规律、维持东居延海适宜水量等的研究,提出了春季集中调度、适时洪水调度、秋季3个月连续调度的生态水量调度模式;李元红等[4]探讨了基于生态需水、水权框架、模拟模型和水资源信息系统的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王浩等[5]系统论述了黑河水资源调配层次化结构体系,通过构建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信息系统,为流域水资源的规划配置和管理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积极开展黑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应用研究工作。黑河生态水量调度工作,在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调度手段单一的情况下,经流域各方的艰辛探索和实践,确定了年度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丰增枯减、逐月滚动修正的调度原则,提出了“确保当黑河上游莺落峡断面来水达到多年均值15.8亿m3时,中游正义峡断面下泄9.5亿m3,并确保继续调水进入东居延海”的年度调度目标,建立了涵盖方案编制、协调沟通、调度督查和责任落实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机制:一是创立了“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并适时采取限制引水和洪水调度措施,有效增加了正义峡断面下泄水量;二是实现了由半年调度向全年调度、由应急调度向常规调度的转变;三是更加注重过程控制,加大了春季调水工作力度,提高了春季水量配置比例,开展了生态水量调度探索与实践;四是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实施分级负责、分级督查,流域机构督查和联合督查相结合的督查制度;五是实行水量调度行政首长负责制,2006年起,水利部每年都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黑河各级水量调度行政首长责任人和联系人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六是不断强化水量调度法规建设,2009年水利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