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学刊
    主页 > 期刊导读 >

黑河学院青年教师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年经济论坛

当代教育教学告别了粗放式信息输入和信息再现的模式,转向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发展客观存在的持续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为人提供贯穿一生的教育,与人的发展密切关联。现代科学证明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有两种观点:一种理论认为心理发展与教育无关(З.弗洛伊德、А.Л.盖歇尔、让·皮埃让);另一种理论认为这些过程互为一体。该理论的发展被引入教学,得出“习得理论”(Э.桑戴克)。

“习得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中,不是指教学过程,而是指教学结果(学生学,教师教)。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会而学习。正如该理论的创建者桑戴克的观点:教育即发展[1]。桑戴克建立的“习得理论”具有多元化特征(“练习原则”“效率原则”“自愿原则”)。“习得理论”同时也与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经常变化的行为潜能相关联。习得理论的内涵包含三个主要要素:(1)实施的改变一般具有稳定性和长时性;(2)改变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将潜能变成现实(主体可以在长时间不改变或者从来不影响自己行为的情况下学会某些东西);(3)习得理论的结果是获得一定的经验(这个经验并不是成长、成熟的自然结果)。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必须考虑到此类学科的一体化,诸如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差异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遗传学、其他属于神经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及这些分支针对教育学的改革成果。学者们注意到了神经科学在大脑研究中有系列好处,其成果将使个体通过自身神经活性的定性改变而改变或接受自己的生活。大部分修正心理疗法在研究中确切证明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是可能的。很难说,“改变自己”这个论题与具体心理生理学相关。

采用后苏联国家学者(Ю.И.亚历山德罗夫、К.В.阿诺欣、О.Е.斯娃尔尼科等)的研究手段,神经科学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根据这些成果结合大脑活动的表现,形成现代儿童教育方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整个教育模式。例如,可以采取整体模式,目的是受教育者的左右半脑对世界的接受形成器质的和谐关联。

人类大脑存在功能不对称的两半球,这是整体模式的基础(Д.米勒)。右半脑在情感层面以整体和多解模式接受和感知世界,而左半球在抽象逻辑层面以离散性和单义性认知周围的客观存在。当代学者斯坦利·克里皮聂尔、А.В.沃兹纽科、 В.П.卡兹纳切夫、М.列什卡)把整体模式作为后现代主义思考的典范来研究,促进行为的整体反应。这种模式借助克服反对范畴的不对称原则来实现,透过不对称原则这个三棱镜来观察世界,虽然在实践中,人们更喜欢给每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一个二元对立的定位,正如“物质的—思维的”“决定论—非决定论”“主体—客体”等等[2]。

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现在的教学法非常重要,如根据大脑活性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儿童大脑与成人大脑的活动方式不同。儿童大脑在睡梦中以及在上课的时候活性最低,在自学和研究活动的时候最高,这证明教学过程应该创新。

对于教学方法来说重要的是弄清并考虑社会文化以及教育环境的特点。例如,作为教学的重要阶段,建议在共同适应模型的框架下研究儿童对学习活动的适应性。亚历山大德罗夫、别列津等曾研究过这个框架,根据适应模型所要求的条件,针对教学活动提出了设计多层面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在统一功能系统框架下可以实现。这个体系的存在保证活动结果优化,证明“人与环境”这个系统的平衡性。

在学者们看来,当今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是个信息丰富的由不同个性构成的社会文化空间,这个空间构成了人的自我认知,对多样化的生活、社会文化进程、家庭咨询、网络交际方法很敏感(А.М.卡达科夫)。由于社会发展,社会现状的改变,信息丰富、保证个性自我实现的社会文化空间的特点也发生变化:高级的心理功能(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知觉、言语)改变,社会实践(行动能力)改变,儿童人格形成机制(认同、地位、名声、社会财富的积累、个性特点)改变,新的心理语境(社交网络、朋友圈、虚拟世界等等)的出现,及一系列罕见的现象(网络依赖性、多任务处理方式、facebook、谷歌效应等等)与周围人群新的相互关系形式。专家认为,另类思维是思想文化史中重要时刻的主要特征,这需要从线性思维模式向现代的网络思维模式转型。同时,这也是建立教学技术和理论的新依据[3]。

长久以来,专家们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各种科学研究是平行的,彼此间鲜有互动。可以归入其中的研究有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技术、个人教育发展理论及教学法等。这些研究形成教育学——完全的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上的教育发展及各个教育体系间的相互影响,并且近几年该学科在学术界也取得一席之地,在后苏联的某些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的国家)越来越普及。